手机版 收藏 导航
首页
生活
美食
科技
汽车
数码
快讯
生活问答
综合知识
精选百科

汉魅(冯时说:早期的城墙被推倒,宫庙被毁弃,甚至女人被绝嗣)

原创 作者:老铁  时间:2023-02-06 04:06:48 来源:精选百科
导语

在中华文明的上游,汉字不是独霸天下的存在,在夏王朝之前,文明并非一统,而是呈现出“夷夏东西”的事实,也就是说,“夷”与“夏”的文化,在相当长时间里交相辉映。从“夷夏东西”的遗存和观念差异,冯时关注到,“中国”的“中”,以及古代**观里“居中而治”的“中”,到底是四方之“中”,还是南北之“中”。针对冯时所论证的“夷夏东西”说,戴向明指出,前辈考古学者将史前中国,依考古发现,作过文化区的划分,除了夷、

汉魅

“冯时说”:早期的城墙被推倒,宫庙被毁弃,男人被杀戮,甚至女人被绝嗣。夷与商属于东系,夏与周属于西系。1994年,冯时发表《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》,用古彝文释读出这11个字符,从右到左汉译为:“魅卜,阿普渎祈,告,吉长,百鸡拐爪”。首先很有名的一件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距今约5300年的玉版,汉人常认为这是所谓“龟书”或“洛书”。人神之间的交流,除了嘴,眼睛特别重要,通过文字完成眼神的交流。宏观的夏,也包括后来的周;广义的夷,实际也包括了苗。那么,“夷族”与“彝族”有什么关系呢?这也是迄今发现“中国”一词最早的记录。这样的一种文化面貌与太行山以东的夷文化完全不同。同时期的其他地方都达不到,只有古蜀文明才可以,它是连续不断上升的。在中华文明的上游,汉字不是独霸天下的存在,在夏王朝之前,文明并非一统,而是呈现出“夷夏东西”的事实,也就是说,“夷”与“夏”的文化,在相当长时间里交相辉映。中原生长出来的殷商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,往前追溯到夏之前的龙山时代,山东邹平的丁公陶文能够用古彝文念出来,这是令人惊奇的。“那么“文”是什么呢?冯时认为,“文”就是修养自己的内心,修养道德。并不是一场革命是什么。从“夷夏东西”的遗存和观念差异,冯时关注到,“中国”的“中”,以及古代**观里“居中而治”的“中”,到底是四方之“中”,还是南北之“中”。此外,新石器时代很多玉饰上,也可以看到类似三星堆的两种表情,开嘴笑的有眼睛,而撇嘴哀苦的则没有。冯时认为文字的发明与早期人神交流的需求有关,凡是宗教性质的文字,都是象形文。冯时回应,通过文化大区块的划分,来区别夷与夏的不同,是带有根本性的。针对冯时所论证的“夷夏东西”说,戴向明指出,前辈考古学者将史前中国,依考古发现,作过文化区的划分,除了夷、夏,还有苗蛮、百越等等,北大的严文明先生甚至划分出八大文化区。历史凭借地理而生,这两千年的对峙,是东西而不是南北。例如陶寺出土的彩陶龙纹盘,冯时在《夏社考》一曲中考证出盘上画的龙就是夏代的社神(夏社)“句龙”,而夏社句龙的嘴里叼的东西,就是社树的符号。冯时推测,如果陶寺能证明夏启建立“家天下”王朝的事实,那么,从古史系统去分析,就不排除“益干启位,启杀之”这样的权力斗争。商周对东夷、淮夷、南淮夷、南夷不断打击,夷(彝)族文化在此过程中或融合,或南徙,到宋元以后最终偏守一隅,落脚于西南的川、滇、黔、桂等地。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能不能说清楚。冯时认为,傅斯年的这一论点,无论从考古学研究还是从文字起源的角度分析,都是吻合的,太行山以东的史前文化,和太行山以西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。但冯时提出,与这块玉版图案相似的考古材料的出土地点,都在太行山以东,北至辽河下游,南方到黄河下游、长江中下游,而太行山以西至今未见一件。商代甲骨文里,目前发现五条有关“文邑”的卜辞,如“癸酉卜贞,文邑受禾”“壬申卜贞,文邑受禾”等。《礼记·表记》中说:“夏道尊命,殷人尊神,周人尊礼”。

免责声明
    以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建议,也不代表天华易学赞同其观点。如有侵权请联系1657023496@qq.com,提供原文链接地址以及资料原创证明,本站将会立即删除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通知我们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ICP网站备案:渝ICP备20006072号 百度地图
Copyrights © 2012-2023 懂生活 superlaw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